利用 commit 理解映像檔構成
映像檔是容器的基礎,每次執行 docker run
的時候都會指定哪個映像檔作為容器執行的基礎。在之前的例子中,我們所使用的都是來自於 Docker Hub 的映像檔。直接使用這些映像檔是可以滿足一定的需求,而當這些映像檔無法直接滿足需求時,我們就需要訂製這些映像檔。接下來的幾節就將講解如何訂製映像檔。
回顧一下之前我們學到的知識,映像檔是多層儲存,每一層是在前一層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;而容器同樣也是多層儲存,是在以映像檔為基礎層,在其基礎上加一層作為容器執行時的儲存層。
現在讓我們以訂製一個 Web 伺服器為例子,來講解映像檔是如何建構的。
docker run --name webserver -d -p 80:80 nginx
這條指令會用 nginx
映像檔啟動一個容器,命名為 webserver
,並且對應了 80 連接埠,這樣我們可以用瀏覽器去存取這個 nginx
伺服器。
如果是在 Linux 本機執行的 Docker,或是如果使用的是 Docker for Mac、Docker for Windows,那麼可以直接存取:http://localhost;如果使用的是 Docker Toolbox,或是是在虛擬機、雲伺服器上安裝的 Docker,則需要將 localhost
換為虛擬機位址或是實際雲伺服器位址。
直接用瀏覽器存取的話,我們會看到 預設的 Nginx 歡迎頁面。
現在,假設我們非常不喜歡這個歡迎頁面,我們希望改成歡迎 Docker 的文字,我們可以使用 docker exec
指令進入容器,修改其內容。
$ docker exec -it webserver bash
root@3729b97e8226:/# echo '<h1>Hello, Docker!</h1>' > /usr/share/nginx/html/index.html
root@3729b97e8226:/# exit
exit
我們以交談式終端機方式進入 webserver
容器,並執行了 bash
指令,也就是獲得一個可作業的 Shell。
然後,我們用 <h1>Hello, Docker!</h1>
覆寫了 /usr/share/nginx/html/index.html
的內容。
現在我們再重新整理瀏覽器的話,會發現內容被改變了。
我們修改了容器的檔案,也就是改動了容器的儲存層。我們可以透過 docker diff
指令看到具體的改動。
$ docker diff webserver
C /root
A /root/.bash_history
C /run
C /usr
C /usr/share
C /usr/share/nginx
C /usr/share/nginx/html
C /usr/share/nginx/html/index.html
C /var
C /var/cache
C /var/cache/nginx
A /var/cache/nginx/client_temp
A /var/cache/nginx/fastcgi_temp
A /var/cache/nginx/proxy_temp
A /var/cache/nginx/scgi_temp
A /var/cache/nginx/uwsgi_temp
現在我們訂製好了變化,我們希望能將其儲存下來形成映像檔。
要知道,當我們執行一個容器的時候(如果不使用卷的話),我們做的任何檔案修改都會被記錄於容器儲存層裡。而 Docker 提供了一個 docker commit
指令,可以將容器的儲存層儲存下來成為映像檔。換句話說,就是在原有映像檔的基礎上,再疊加上容器的儲存層,並構成新的映像檔。以後我們執行這個新映像檔的時候,就會擁有原有容器最後的檔案變化。
docker commit
的語法格式為:
docker commit [選項] <容器ID或容器名> [<倉庫名>[:<標籤>]]
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指令將容器儲存為映像檔:
$ docker commit \
--author "Tao Wang <[email protected]>" \
--message "修改了 預設網頁" \
webserver \
nginx:v2
sha256:07e33465974800ce65751acc279adc6ed2dc5ed4e0838f8b86f0c87aa1795214
其中 --author
是指定修改的作者,而 --message
則是記錄本次修改的內容。這點和 git
版本控制相似,不過這裡這些資訊可以省略留空。
我們可以在 docker images
中看到這個新訂製的映像檔:
$ docker images nginx
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
nginx v2 07e334659748 9 seconds ago 181.5 MB
nginx 1.11 05a60462f8ba 12 days ago 181.5 MB
nginx latest e43d811ce2f4 4 weeks ago 181.5 MB
我們還可以用 docker history
具體 檢視映像檔內的歷史記錄,如果比較 nginx:latest
的歷史記錄,我們會發現新增了我們剛剛送出的這一層。
$ docker history nginx:v2
IMAGE CREATED CREATED BY SIZE COMMENT
07e334659748 54 seconds ago nginx -g daemon off; 95 B 修改了 預設網頁
e43d811ce2f4 4 weeks ago /bin/sh -c #(nop) CMD ["nginx" "-g" "daemon 0 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#(nop) EXPOSE 443/tcp 80/tcp 0 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ln -sf /dev/stdout /var/log/nginx/ 22 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apt-key adv --keyserver hkp://pgp. 58.46 M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#(nop) ENV NGINX_VERSION=1.11.5-1 0 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#(nop) MAINTAINER NGINX Docker Ma 0 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#(nop) CMD ["/bin/bash"] 0 B
<missing> 4 weeks ago /bin/sh -c #(nop) ADD file:23aa4f893e3288698c 123 MB
新的映像檔訂製好後,我們可以來執行這個映像檔。
docker run --name web2 -d -p 81:80 nginx:v2
這裡我們命名為新的服務為 web2
,並且對應到 81
連接埠。如果是 Docker for Mac/Windows 或 Linux 桌面的話,我們就可以直接存取 http://localhost:81 看到結果,其內容應該和之前修改後的 webserver
一樣。
至此,我們第一次完成了訂製映像檔,使用的是 docker commit
指令,手動作業給舊的映像檔加入了新的一層,形成新的映像檔,對映像檔多層儲存應該有了更直觀的感覺。
慎用 docker commit
使用 docker commit
指令雖然可以比較直觀的說明理解映像檔分層儲存的概念,但是實際環境中並不會這樣使用。
首先,如果仔細觀察之前的 docker diff webserver
的結果,你會發現除了真正想要修改的 /usr/share/nginx/html/index.html
檔案外,由於指令的執行,還有很多檔案被改動或加入了。這還僅僅是最簡單的作業,如果是安裝套裝軟體、編譯建構,那會有大量的無關內容被加入進來,如果不小心清理,將會導致映像檔極為臃腫。
此外,使用 docker commit
意味著所有對映像檔的作業都是黑箱作業,產生的映像檔也被稱為黑箱映像檔,換句話說,就是除了製作映像檔的人知道執行過什麼指令、怎麼產生的映像檔,別人根本無從得知。而且,即使是這個製作映像檔的人,過一段時間後也無法記清具體在作業的。雖然 docker diff
或許可以告訴得到一些線索,但是遠遠不到可以確保產生一致映像檔的地步。這種黑箱映像檔的維護工作是非常痛苦的。
而且,回顧之前提及的映像檔所使用的分層儲存的概念,除目前層外,之前的每一層都是不會發生改變的,換句話說,任何修改的結果僅僅是在目前層進行標記、加入、修改,而不會改動上一層。如果使用 docker commit
製作映像檔,以及後期修改的話,每一次修改都會讓映像檔更加臃腫一次,所刪除的上一層的東西並不會丟失,會一直如影隨形的跟著這個映像檔,即使根本無法存取到™。這會讓映像檔更加臃腫。
docker commit
指令除了學習之外,還有一些特殊的應用場合,比如被入侵後儲存現場等。但是,不要使用 docker commit
訂製映像檔,訂製行為應該使用 Dockerfile
來完成。下面的章節我們就來講述一下如何使用 Dockerfile
訂製映像檔。